比亚迪财险近日公布的2024年新能源车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,去年全年实现保险收入13.51亿元,累计亏损1.69亿元,呈现量增利减局面。
比亚迪财险背靠车企大树,却交出亏损成绩单。事实上,这种尴尬在整个新能源车险行业是普遍现象。中国精算师协会日前发布的新能源车险最新赔付信息显示,2024年,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,保费收入1409亿元,承保亏损57亿元,呈现连续亏损。当年赔付率超过100%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。
近些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,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随之快速增长。据预测,到2030年,新能源车险市场规模将达到4500亿元。新能源车险这片被普遍看好的“蓝海”市场,当下为何陷入“高增长与高亏损”并存的经营困境?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新能源车险行业面临经营困境,是技术、市场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新能源车险行业正面临着高维修费、高出险率、高赔付率“三座大山”,这些因素共同压缩了盈利空间,也使得那些跨界涉足保险领域的汽车制造商难以迅速扭转亏损态势。
维修成本高,是新能源车险行业承压的底层逻辑。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,维修成本非常高。车辆因事故造成电池损坏,大多需要整体更换,导致赔付费用高昂。一些新能源车型追求集成化一体设计,致使维修经济性较差,会出现“撞伤一点,维修一片”的情况。比如,同样是尾灯左侧受损,燃油车更换单个尾灯即可,费用只需几百元,而新能源车尾灯大多采用一体化的条车灯,损坏后需要整体更换,费用达数千元。同时,目前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授权维修模式,不同企业维修体系之间相对封闭,零配件通用性不足,社会化维修体系尚未完善,导致维修费用长期维持高位。
出险率高与新能源车使用强度、车主构成、车辆功能属性等因素相关。目前在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中,运营车辆占比高于燃油车10个百分点,使用强度偏大;新能源车车主相对年轻,35岁以下车主占比较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,车主驾龄相对较短,驾驶经验不足,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事故;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可以在启动时输出峰值扭矩,起步加速明显快于同级别的燃油车,且新能源汽车具有低延迟提速、低动能回收等特性BOB体育足球竞猜,部分车型采用单踏板模式增加了新手误操作概率,这些均会提升车辆事故发生率。
相较燃油车,新能源车的运行成本较低,因此成为运营车辆、网约车的优先选项。部分新能源车被用于网约车运营,却按照家用车标准投保,导致保险费用无法覆盖实际风险,赔付率持续高企。此外,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,难以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。目前,新能源车商业保险自主定价浮动范围,是在行业基准保费基础上,上下浮动35%,而燃油车可上下浮动50%。
高维修费、高出险率、高赔付率的“三高”情况推高了赔付成本,导致新能源车险陷入“保费贵”“承保亏”的两难困局。数据显示,新能源车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.2倍,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约为107%。这种局面使新能源车险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。
车险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。新能源车险行业面临经营困境,会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。当前新能源车险出现“三高”阶段性特征,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前后端还不协调,需要政策供给端、保险行业和汽车行业协同联动解决。
近期,新能源车险行业迎来破局契机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日前印发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系统性解决新能源车险问题的一揽子方案。该指导意见提出,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,优化产品服务供给,完善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,充分发挥新能源车险在损失补偿、风险减量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,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。
政策发力之外,车企数据与技术整合上的创新也成为新能源车险市场破局的关键。例如,比亚迪等车企通过集中采购、维修流程标准化等方式降低赔付成本,并与险企签订维修服务协议,探索形成生态闭环。
新能源车险行业当下面临的困境只是阶段性问题。随着相关政策落地,新能源车企、保险公司等产业链各方加强协同合作,特别是通过优化维修成本控制和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,新能源车险行业将在爬坡过坎后实现快速发展。